衢州麻饼古时也称为“胡麻饼”,是汉朝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引入中原,又在唐朝时由商人样学京都而传入衢州。
01
追溯历史
据唐代僧人慧琳《一切经备义》记载:“唐时称烧饼胡饼等皆为胡食,盖自西域胡人传入。”隋唐时称芝麻为“胡蔴”,用其作原料制成的饼,便称“胡麻饼”。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寄胡饼与杨万洲》一诗中,这样赞许胡麻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得看似辅兴无”。据《衢州府志》和《柯城区志》记载,白居易这首赞赏胡麻饼的诗,曾在衢州麻饼店业广为流传。后来随着胡麻饼在江南不断传承发展,逐渐改称为“麻饼”,当地还形成了中秋赏月吃麻饼的传统,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也是当地对外的美食名片。
02
地域文化
展开剩余70%可以说麻饼是当地千年地域文化与深厚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如在当地孩子百日、周岁时,长辈会用大麻饼当作祝愿孩子健康成长的“长寿饼”;婚嫁“三书六礼”中也少不了麻饼的身影;造房上梁时选用麻饼为“喜饼”当作美好的象征;丧葬礼后,也会赠送宾客“祭奠强身饼”寓意着逝者保佑生者身体强壮。另外各种宴席上也少不了它的身影,用于各类宴席上的麻饼通常正面采用彩色芝麻,多有“嫦娥奔月”、“麒麟送子”、“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花好月圆”及花卉字画等内容,凸显出观赏实用价值。
03
制作工艺
在制作工艺上,麻饼一直保持传统特色,用炭炉烘烤,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多道工序,延续传统的店铺依然坚持现烤现卖,但是在设备上也在不断改良、更新。
以当地百年历史品牌邵永丰麻饼举例,如今将传统烘烤技术与现代科技生产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套全新且独特的制作流程。邵永丰麻饼其具有选料考究、全程手工,双面上麻、吊炉烘烤,俗艺相融等特征,技艺精湛,上麻工艺和芝麻彩绘技巧性、观赏性强,超越了一般的食品工艺,反映了美食和美学的融合。
上麻时无须手工摆放,簸箕中30只麻饼在饼师手中一圈一圈地旋转时,会自然按四、五、六,六、五、四的规律排列,形成一个不等边六角形。30只小饼经过正面磨上芝麻后,又整体腾空而起,在空中翻个身回落到簸箕中,上另一面饼的芝麻。30只饼加簸箕的重量达5斤左右,每天要翻500余次,坚持这种工艺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正是一代代传承人的坚持,才让麻饼至今依然焕发新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布于:福建省启盈优配-股票做杠杆-股票市场配资-线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