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俄革命成功后,苏联遭遇了西方国家的孤立。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苏联将目标锁定在中国,试图在中国实现革命的成功。为了推动革命,苏联向中国派遣了大量人员进行联络,其中一些人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在这些被孙中山赏识的苏联人中,有一个名叫鲍罗廷的人,他深得孙中山的信赖,同时与蒋介石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一、鲍罗廷的到来
鲍罗廷是苏联派往中国的代表之一,他个性鲜明,待人热情,且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强大的政治手腕。他在革命鼓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鲍罗廷曾参加过共产国际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前还在美国停留过一段时间,参与了当地的革命运动,因此他的英文非常流利。虽然当时苏联派往中国的顾问中会中文的人很少,但会英语的却不少,这显示出苏联在向外传播革命理念时,对英文人才的需求。
展开剩余75%鲍罗廷来到中国后,能与孙中山、宋庆龄等人顺畅交流,无需翻译。他是以加拉罕的助手身份来到中国的。1923年,加拉罕被任命为苏联驻华全权代表,鲍罗廷则被选为国民政府的顾问,并与加拉罕一同前往中国。
当时,苏联在中国的工作有两种渠道:一是公开渠道,由加拉罕作为外交代表与北洋政府交往;二是隐蔽渠道,鲍罗廷则通过秘密方式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并同国民党方面保持联系。两人一明一暗地工作,鲍罗廷在辅佐加拉罕的同时,还听命于加拉罕,所有向共产国际的报告都需要通过加拉罕。鲍罗廷的到来,恰逢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中国的工作停滞不前,鲍罗廷的到来让局面有所转机。
二、对国民党的考察与建议
鲍罗廷在广州进行考察时,发现国民党当时面临诸多困境。广州的政权腐败无能,匪患横行,政府财源匮乏,难以进行有效治理。他还发现,为了筹集税收,广州的政府竟然开设赌场和大烟馆,这让鲍罗廷对国民党的现状产生了深刻的忧虑。
虽然如此,鲍罗廷也意识到,国民党面临的困境有其复杂的原因,部分成员的素质较低。于是,他与孙中山进行交流,提出要加强党内建设,改组国民党,建立更加严明的党纪,才能实现更有效的领导。鲍罗廷认为,光靠劝说无法改变现状,必须让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国民党面临的危机。有一次,鲍罗廷陪同孙中山外出考察,途中遇到了一次枪击事件,鲍罗廷趁机向孙中山讲述了革命的艰难,并指出只有动员民众、向百姓宣传国民党的宗旨和目标,才能赢得民众支持,获得革命的胜利。
三、对蒋介石的全力支持
鲍罗廷在与蒋介石的接触中,迅速认识到蒋介石是一个具备潜力的人物,并且是苏联可以培养的革命力量。在1923年,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积极主张支持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他认为,蒋介石不仅受过军事训练,还具备领导才能,是国民党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鲍罗廷多次与加拉罕联络,请求苏联支持国民政府开办黄埔军校,提供资金、武器和军官,帮助国民党建立起自己的革命军队。他还亲自到黄埔军校发表演讲,介绍苏联革命的经验,激励青年学生学习革命精神。鲍罗廷认为,蒋介石是一个能引领国民党走向成功的关键人物,而黄埔军校将为蒋介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924年,广州发生了商团叛乱,鲍罗廷建议孙中山立即成立革命委员会,并支持蒋介石负责军事指挥。蒋介石依靠黄埔军校的力量,迅速平定了叛乱,并因此赢得了更高的声望。这一事件标志着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逐渐上升,黄埔军校成为他日后崛起的重要平台。
四、鲍罗廷的历史性错误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加剧,鲍罗廷在此时的建议和支持,使得蒋介石迅速崭露头角,并最终掌握了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尽管鲍罗廷本意是为了推动革命事业,但他的支持却使蒋介石一步步走上了背叛革命、掌握政权的道路。
鲍罗廷的信任和支持,无意中加速了蒋介石的崛起,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尽管鲍罗廷为蒋介石提供了支持,但在共产国际的眼中,这一决策却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因为蒋介石最终背离了革命,转而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鲍罗廷支持蒋介石的做法,虽然在当时可能是为了革命的稳定,但从历史长远来看,这一决定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启盈优配-股票做杠杆-股票市场配资-线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