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小伙伴们,2024高考考到了虚词,2025高考也是考查的热点!
所以咱们要重视起来了!
教材对该考点的要求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18个表格,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配合书本上的文言文,绝对记得牢牢的!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展开剩余97%【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1)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2)介词,自、从 (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介词,到,到达 (4)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4)介词,对,对于 (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5)介词,向 (6)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6)介词,由,由于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7)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8)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与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1)介词,译为“和、跟、同”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2)连词,译为“和、跟、同” (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3)动词,给予,授予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4)动词,结交,亲附 (5)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动词,赞许,同意 (6)蹇叔之子与师。(《左传》)(6)动词,参加,读“yù” (7)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7)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焉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
反诘语气常译呢,
代词什么之哪里,
兼词相当于是之,
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
反截鱼鳍长翼呢
带刺什么知那里
见刺相当于是之
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老师”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4)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4)句末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5)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6)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何
速记口诀
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
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是福星呢?”
释义举例
“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 “什么” “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 “怎么”“为什么”。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2)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3)疑问代词,译为“谁”“哪里”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5)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6)作动词,译为“呵问” (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7)“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8)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8)“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其
速记口诀
一三人称指示代
假设选择是连词
句首句中表语气
婉商期望反诘度
【谐音】
一三人称指示袋
假设选择是连吃
局中举手标余棋
晚上棋王反劫夺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记号。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释义举例
“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
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4)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其可怪也欤!(《师说》)(6)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7)表示揣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8)表示祈使语气。译为“应当、一定”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9)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 (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11)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若
速记口诀
代词你们和这样
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
呆痴你们喝这样
莲池如果鱼活着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释义举例
“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1)人称代词,译为“你” (2)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5)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6)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7)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因
速记口诀
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谐音】
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释义举例
“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 “通过”“因为”“凭借”等。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1)副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 (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2)副词,趁机 (3)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国语》)(3)介词,趁着,趁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4)介词,依照,根据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5)介词,凭借,依靠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6)介词,经由,通过 (7)因噎废食(成语)(7)介词,因为,由于 (8)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8)动词,沿袭 (9)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9)动词,依顺,顺着 (10)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0)连词,接着,继而
为
速记口诀
动谓算是做成任
介因被动给对向
语气助词放句尾
疑问反诘和感叹
【谐音】
董伟算是做成人
借鹰背董给对象
玉琪主持放菊味
疑问反诘和感叹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老董的儿子董伟小时候很听话,现在算是作为成年人了,背着老董,把家里喂养了多年的猫头鹰借给对象玉琪玩。玉琪这姑娘太顽皮,竟然主张往猫头鹰放菊华牌味精。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不会害我吧?”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不会的。”猫头鹰反诘道:“不会?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董伟说:“就相信我这 一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猫头鹰半信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叹道:“世风日下啊!臭小子,看老董回来怎么收拾你!”
释义举例
“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
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
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 “对” “向”。
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1)介词,读wèi,译为“被”,表示被动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2)介词,译为“给,替” (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介词,译为“对,向”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4)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5)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问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6)动词,读wéi,“是”,表判断 (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7)译为“做”“担任”
所
速记口诀
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谐音】
数字结构架百洞,所以连用穆娉英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杨门女将的穆桂英有一个妹妹叫穆娉英,她是一位杰出的建筑专家,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功臣中她的贡献最大,穿山隧道工程总离不开她,她利用先进的数字结构在山洞里架起悬浮铁轨,使工程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所以铁路建设总公司总是连用她,让她任总工程师。
释义举例
“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
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
2、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以
速记口诀
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谐音】
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由于我带领一帮同学把大影星的剧照借来用,老师生气了。中午饥肠辘辘地回到家,看到妈妈写的留言条:“你莲花乡的弟弟承包接手修整果木,累病了,妈妈去看他了,午饭自己动手做。”今天咋这么不顺呢?
释义举例
“以”字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 把”“依据”“按照”“ 凭借”“用”等。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1)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2)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3)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以……身份”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4)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5)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6)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并且”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7)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8)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8)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9)作《师说》以贻之。(《师说》)(9)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0)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10)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 (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 (13)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用什么”“怎么” (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14)复音虚词,“以为”,根据语境灵活翻译。译为“以……为”,即“把……作为” (15)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15)动词,认为
则
速记口诀
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谐音】
莲池贾承并转让,判断扶持是就是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村民贾承包村里的莲花池,并且把他转让给了邻村人。有人向村委会举报村民贾让“肥水流到了外人田”。村委会主任来判断这个事情,当他知道外村需要扶持时,就说:“什么转包不转包的,是就是,不是也是,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释义举例
“则”字有连词、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并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 就”“ 却”“ 倒是”等。
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2)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则”如果出现在前一个分句中,译为“如果”;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分句中,译为“那么”“就”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3)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4)连词,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但是” (5)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5)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而
速记口诀
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谐音】
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你生病要休假,病假要写明病因,专程递给你的班主任。
释义举例
“而”字用法有两种:
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 “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
且
速记口诀
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谐音】
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莲花池里开了一枝并蒂莲,她们说:“请让一下,请让我们过去。”荷叶听了纷纷让路。她们相互扶持着,将要站到水池边那古砖砌成的台阶上去,她们难道要去表演双人芭蕾吗?
释义举例
“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况且”“再说”“尚且”。
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1)副词,译为“将要”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副词,译为“将近,几近”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3)副词,译为“暂且” (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5)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6)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7)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8)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乃
速记口诀
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谐音】
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矿井塌陷,幸存的矿工们背着伤员,转身顺着塌陷的矿井往二层逃。在那里,他们欣喜地发现有风吹进来,他们判断前方一定有出口。果然,他们找到了出路,得救了。
释义举例
“乃”字用法有三种:
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
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
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代词,译为“你,你的”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为”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之
速记口诀
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谐音】
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学们都吃过茶叶蛋,你们知道怎么煮吗?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办法,将鸡蛋装进纸袋里,纸袋上面扎上十三个小洞,放进装有茶叶和作料的水锅里,然后放在灶上先煮后煨,什么时候开始煨呢?时间标志是听水声,水刚发出声音,就把火打小,再煨上十分钟,香喷喷的茶叶蛋就煮好了。由于鸡蛋是装在纸袋里的,因此不会沾上茶叶等作料。
释义举例
“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
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1)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代词,做宾语,译为“我”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5)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6)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8)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8)动词,译为“往、到达”
乎
速记口诀
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
【谐音】
居中不移劫持鱼,语气助词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个强盗在路中间放了一个大箱子,水产公司的运鱼车来了,他也不移开。司机下来搬开箱子,“轰”的一声爆炸了,原来箱子里装有地雷。司机惨叫:“天啊!难道运鱼还要带探测仪吗?”最后,强盗把一车鱼给劫持走了。
释义举例
“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
1、介词相当“于”。
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不译。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1)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2)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助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吕氏春秋》)(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7)介词,相当于“于”
者
速记口诀
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
【谐音】
折纸雨停顿,硕士后判断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博士后”这个词,同学们都不陌生;“硕士后”这个词,可能大家就没听过了。其实,这个词不是指那些学习优秀的硕士,而是指那些因贪玩没有能按期毕业的硕士留级生。这些硕士后最喜欢下雨天,在雨天的课堂上给女朋友折纸船,下课后和女朋友打着伞去校园的水渠放纸船,多浪漫!盼望着、盼望着,今天好不容易盼到了雨天,纸船还没折好,雨却停了,硕士后根据窗外的彩虹判断,雨不会再下了,真扫兴!
释义举例
“者”字有五种用法:
1、者字结构,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3、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等。
4、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5、“者”“也”连用,表示判断。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1)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2)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3)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用于否定词之后,表示“……的话” (5)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5)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6)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7)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8)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也
速记口诀
感判肯停疑
【谐音】
敢判啃庭姨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审判庭长有个奇怪的姓,姓“啃”。啃庭长是个耿直暴躁的汉子,单位同事都怵他。有一次,他小姨酒后开车撞了人,法官都不敢判这个案子。啃庭长急了,开会说:“敢判啃庭姨,工资加两级。”话音刚落,底下举手如林。
释义举例
“也” 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判断、肯定、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1)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2)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3)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4)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5)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6)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
搞定作文
来学谢明波老师作文专项精讲课程
请加老师微信xmbyuwen,领取内部超实用备考资料
▼
祝你收获同款喜悦
发布于:北京市启盈优配-股票做杠杆-股票市场配资-线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